最近一直在讀與傷痛有關的書,例如愛麗絲・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秘密,身體不說謊;Brené Brown的我已經夠好了、以及最新的這本Lisa Bourbeau「五種傷痛,五種假面。」
這本書的英文原版已出了十五年(2000年出版),最近才翻譯為中文版。所以當我在看這本書時,作者寫到例如靈魂在投胎前的選擇時;寫得較為謹慎小心,我估計可能這種觀念和基督宗教仍有衝突有關。
之前我看過藍寧仕的「來自身體的聲音」,又看過宇宙花園出版的「靈魂在說話-聆聽身體的語言」,這本「五種傷痛,五種假面」,我當初以為都是說差不多說身體與靈魂的關係,但看到最後卻有不同的體會。
主要原因是本書集中說傷痛,而作者認為這些傷痛並非全是由這一世建立,有的是從累世帶來的。她將五種不同的傷痛及其偽裝描寫得很清楚仔細,分別是:
- 遮掩「排拒」之傷的假面→逃避
- 遮掩「遺棄」之傷的假面→依賴
- 遮掩「羞辱」之傷的假面→自虐
- 遮掩「背叛」之傷的假面→控制
- 遮掩「不公」之傷的假面→頑固
每種傷痛都有不同的行為和心態,而與其他書本不同的是,書中還清楚畫出不同傷痛的身體外貌。例如:作為帶著排拒傷痛的人,因有逃避者的特徵,而普遍身體都很瘦,不欲佔任何空間般;我在看那張畫時,第一個反應是厭食症患者的身材。因為有這些身體外貌的畫像,使我更容易理解傷痛對身體的影響。因為如書中所說「身體很非常聰明,總能想出辦法讓我們知道還有什麼事情有待解決。」使我們要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,到底我們太習慣用理性去說服自己,或是騙自己沒事,實際上是騙得了嗎?口裡說不,身體卻很誠實啊。
作者又寫到與父母的經歷如何影響或建立這些傷痛,使我想起另一本書「幸福童年的秘密」。父母怎樣對孩子,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。雖然說長大後成為獨立的人,但事實上卻看到,不少人是重蹈父母的覆轍的。有些人說這便是業力,但我卻認為定有方法可以脫離這種情況。其中就是療癒自己這些傷痛,如書中有提出了療癒四個階段:
- 意識到自己所戴的偽裝面具
- 明白心生抗拒是正常的
- 允許自己曾經痛苦過
- 做回自己,接受人生是一連串的經驗,用以幫助你進步
看起來很簡單,但如書中說有時就是我執導致整個情況變得很難。有時候我想,人其實很奇怪,我們寧可每天裝著很忙地過日子,卻不願思考和面對一些自己的問題。可能我們都怕痛,寧可把問題放著,都不想打開來面對它們。但正如打針,不是痛一下便過了嗎?有時候可能硬著頭皮走,便可以過得了。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勇氣去走過這一次,過得了便再升級,過不了便再重來吧;我是如此對自己說的。有時候是做不到啊,也有想退的時候,但我會回頭想想,我在這裡不曉得會待多久,快點把問題解決了,使自己進步一點,那有些科目就不用重來吧,總比什麼也不做來得好。
書中所說的,至少對我有幫助,給我反思了自己的內心,也了解要正視自己的傷痛,而身體是很誠實,會把內心忠實地反應出來。比起某些身心靈書籍裡總是「充滿愛」和「正能量」泛濫,內容如飄在半空中般,至少此書中是寫得較為踏實清淅,希望不久將來可以看到作者其他的著作有中文譯本。
自動引用通知: 你在渴求什麼?讀後感想,紐約時報暢銷書 | 古沛珺。非寫不可